2007-02-20

從Web 2.0到Web 3.0:網路新時代的媒體新挑戰

(中央社記者王思捷台北特稿)傳統主流媒體面對Web2.0時代尚無對策,Web 3.0的概念再度浮上檯面,驚惶失措再加一成。很麻煩的是,傳統媒體只知道它們面臨強大挑戰,實際上的問題和答案卻都虛無縹緲。

繼使用者以「閱讀」為主要用途的Web 1.0時代,網路服務方興未艾的向「讀─寫」雙向、強調互動分享的Web 2.0發展,最新提出的Web 3.0概念,一般被闡釋為智慧更高的網路服務、無線寬頻的極致化,或是一個比Web 2.0更加具備網路民主、平權的境界。

Web 2.0帶給傳統媒體的直接衝擊是,打破長久以來由媒體主宰資訊傳播的藩籬。九一一事件、南亞海嘯和美國總統大選等國際事件,則更加速了部落格等「公民媒體」和主流媒體分庭抗禮以及閱報率下降的效應。

最重要的是,它改變了以往一般人對主流媒體深信不疑,或是雖不滿卻無計可施的狀況。相反的,也促使媒體必須重新思考新時代的媒體定位和作法。

主流媒體確實已經作出反應,例如改版後的華爾街日報,就決定在紙本上更加強調專欄與分析,將即時新聞丟上網路。享譽全球的紐約時報老闆,日前更表示,即使紐時在幾年內決定全面數位化,不再印製紙本,亦毋需感到意外。

然而,多數平面媒體對應Web 2.0的措施,頂多只是加強網站規劃、加入部落格而已,對於時代趨勢、潮流以及媒體未來角色的思考,依然極為有限。

到目前為止,強調語意網路和權力更加下放的Web3.0 ,還停留在理想的概念階段,甚至定義也不夠明確。有人說Web 3.0只是一個被炒作的概念,也有人說,Web 3.0唯一可確信的一點是:它的定義不明確。同時,它和Web 2.0相同,要接受是否能夠獲利的挑戰。

然而,這一切討論並未減少媒體面對的挑戰。挑戰只會排山倒海而來,在無紙化、隨時隨地連網和網路廣告大舉侵襲傳統廣告市場的未來,舊有媒體的壟斷、權威公信、速度、正確性,將會朝朝夕夕考驗著傳統媒體,直到它找出對應方法─或是崩解─的那一天。

網路趨勢日新月異 從Web 1.0 到 Web 3.0

(中央社記者李威翰台北特稿)網路時代瞬息萬變,正當許多人還未完全瞭解Web 2.0是什麼的時候,Web 3.0已然悄悄現身,準備帶領網路世界邁向全新的領域。

網路從最早的Web 1.0逐步發展到Web 2.0,再到即將來臨的與Web 3.0。Web 2.0和Web 3.0之間究竟有何不同?對我們的生活又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?

一九八九年,任職於歐洲科學機構的英國專家柏內茲李發明了網頁程式語法,揭開網路時代序幕,他在去年第十五屆全球資訊網國際會議中指出:「網路只會有越來越多革命。」但是,他卻當今廣為流傳的Web 2.0這個名詞不表認同。

誠如許多專家所言,Web 2.0並非一種技術標準,而是一種廣泛的代稱,Web 1.0意味著使用者打開瀏覽器上網瀏覽網頁,單方面汲取或下載自己有興趣的文字或影音資訊。Web 2.0則加入互動元素,網路族可以根據本身的需求量身製作網頁,與其他人進行互動,同時以更多的多媒體資訊豐富網頁內容。

社交功能在Web 2.0便因此大大提升,譬如當今已經相當盛行的部落格 (網誌),奇摩知識,及影音分享網站Youtube等等。

那麼,Web 3.0究竟又是什麼?根據柏內茲李所描繪的藍圖,自Web 1.0時期便採用的mark-up網頁語法,將能透過網路滲透到無數個規格一致的資料庫,進行交互參照(cross-reference),提供使用者更為完善的資訊,簡單來說,便是舉一反三。

舉例來說,用戶在網頁上點選即將參加的討論會網頁連結,這個動作看似簡單,不過卻能將討論會時間、地點的資訊同步傳給用戶所持有的PDA;討論會地點的經緯度、高度,也將傳到用戶的GPS衛星定位系統,而與會來賓資料、生平背景,也將一併傳送至即時通訊軟體上。

誠如柏內茲李所說,大家都在問Web 3.0是什麼,儘管業界仍無法提供具體描述,不過他替Web 3.0下了一個註腳:把Web 2.0所有的東西重新整理,結合語義網路和龐大資料空間,所產生的無以計數的資料來源。

Web 3.0結合網路、網頁、超連結、媒體與資料庫,更加聰明,能自動傳遞比今天單純瀏覽網頁更多的訊息。此外,它同樣也不是一種規格或技術,而是網路演變過程的一種通稱,代表網路在演化發展之際與用戶互動的緊密結合。
via: 1 2